輔仁大學出版社
Languages
繁體中文
English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緣起與遞嬗
    • 業務職掌
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新書上架
    • 活動快訊
    • 公告
  • 出版品介紹
    • 以出版時間分類
    • 以書籍類別分類
    • 代銷書籍
  • 我要投稿
  • 我要購書
  • 友好連結
Languages
繁體中文
English
  • 首頁
  • 出版品介紹
  • 以出版時間分類
  • 2016-2020年

出版品介紹

  • 2021-2025年
  • 2016-2020年
  • 2011-2015年
  • 2006-2010年
  • 2001-2005年
  • 2000年以前

郎尼根論存有視域—《洞察》第十一至第十三章釋義

  • 郎尼根論存有視域—《洞察》第十一至第十三章釋義 1

郎尼根論存有視域—《洞察》第十一至第十三章釋義

作者:關永中
出版年份:2019/12
語言: 中文
叢書名號: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22
ISBN:9789578843455
定價:250元
作者:關永中
出版年份:2019/12
語言: 中文
叢書名號: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22
ISBN:9789578843455
定價:250元
出版品說明
郎尼根以三個核心問題──「心智問題」、「知識問題」、「形上問題」──來演繹出《洞察》全書的脈絡,「心智問題/ Gnoseological Question」主要被回應在《洞察》的前十章的行文內,可見於幾年前所出版之《郎尼根的認知理論──《洞察》卷一釋義》。
 
《郎尼根論存有視域──《洞察》第十一至十三章釋義》探討企圖化解接踵而來的「知識問題/Epistemological Question」。「知識問題」:「認知中為何有如此的步驟產生?」郎尼根的回應是:因為有「認知者」在向「存有視域」開放,二者間的符應遂造就成「客觀義」,其中重點略述如下:
 
「認知者/ Knower」──人是「認知者」,他不單認知外物,且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認知,在求知中肯定自己為「認知主體」。
 
「存有視域/ Horizon of Being」──人並非是一個封閉的獨我,相反地、他是身處世界,意向著萬事萬物的整體,總稱為「存有視域」。
 
「客觀性/ Objectivity」──當「認知者」的認知內容「符應」著被認知的境界,則呈現客觀知識,邁向整全的真理。
 
再者,「認知者主體」因應著其「經驗、理解、判斷、抉擇」過程,而演繹意識上的延伸;也就是說,「主體」在「感性知覺」中孕育「經驗」、建構出「經驗意識/ Empirical Consciousness」;又在心智上產生「理解」、而成就「智性意識/ Intelligent Consciousness」;也藉合理「判斷」、而形成「理性意識/Rational Consciousness」;更透過對善惡的「抉擇」、而自我塑造為「理性自覺意識/ Rational Self-Consciousness」。

  
【目錄】
前言(Foreword)
序(Preface) 
目錄(Contents)

認知者的自我肯定──郎尼根《洞察》第十一章釋義(“Self-Affirmation of the Knower: A Commentary on Lonergan’s Insight, Chapter Eleven”)
 內容摘要(Abstract)/關鍵詞(Key Words) 
 引言(Introduction)
 第一節:意識(Consciousness)
 第二節:認知中的三重意識(Three Levels of Consciousness)
 第三節:意識的統一性(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)
 第四節:意識之統一性的被給予(The Unity as Given)
 第五節:自我肯定(Self-Affirmation)
 第六節: 「自我肯定」乃「事實判斷」(Self-Affirmation as Judgment of Fact)
 第七節:描述與解釋(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)
 第八節:再強調「不可能徹底被修正」的意義(The Impossibility of Revision)
 第九節:從「事實判斷」之可能性透視「自我肯定」(Self-Affirmation in the Possibility of Judgments of Fact)
 第十節:與康德派分析作對比(Contrast with Kantian Analysis)
 第十一節:與相對主義者的分析作對比(Contrast with Relativist Analysis)
 結語(Conclusion) 

存有想念──郎尼根《洞察》第十二章釋義(“The Notion of Being: A Commentary on Lonergan’s Insight, Chapter Twelve”)
 內容摘要(Abstract)/關鍵詞(Key Words)
 引言(Introduction)
 第一節:為存有下定義(A Definition for Being)
 第二節:存有的想念、概念、觀念三分法初議(A Preliminary Distinction of the Notion, the Concept, and the Idea of Being)
 第三節:存有想念(The Notion of Being)
  第一小節:客體面(An Unrestricted Notion)
  第二小節:主體面(A Spontaneous Notion)
  第三小節:整體面(An All-Pervasive Notion)
  第四小節:核心面(The Core of Meaning)
  第五小節:困惑面(A Puzzling Notion)
 第四節:存有概念(The Concept of Being)
  第一小節:上古形上理論(Ancient Metaphysical Theories)
  第二小節:中古形上理論(Medieval Metaphysical Theories)
  第三小節:近世形上理論(Modern Metaphysical Theories)
 結語(Conclusion)

客觀性之義蘊──郎尼根《洞察》第十三章釋義(“The Notion of Objectivity: A Commentary on Lonergan’s Insight, Chapter Thirteen”)
 內容摘要(Abstract)/關鍵詞(Key Words)
 引言(Introduction) 
 第一節:首要客觀性(The Principal Notion of Objectivity)
 第二節:絕對客觀性(Absolute Objectivity)
 第三節:規範客觀性(Normative Objectivity)
 第四節:經驗客觀性(Experiential Objectivity)
 第五節:客觀義特質檢討(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tion)
 結語:《洞察》前十三章的總檢討(Conclusion: A Review of Chapter Thirteen)

參考資料選錄(Selected Bibliography)
回上層

輔仁大學出版社

地址: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倬章樓4樓(DG407)
電子信箱:092256@mail.fju.edu.tw
電話:(02)2905-6199
傳真:(02)2905-2170
訂閱
退訂
GO
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
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
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